快捷导航

画图工设计师有多卑微?

[复制链接]
查看: 176|回复: 0
发表于 2023-4-26 11: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认为设计师是最容易赚钱的职业,只要画画图做个方案,就能获得大把酬劳,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设计师都能有如此待遇,随着“地产暴雷"的负面影响,一些设计师就开始陆续淘汰,因为没有项目,从而也导致他们没有活可干,如今的微薄收入更是比不上普通人。设计师被迫转行摆地摊、当妇男、直播带货,一个比一个差。设计院有一个吐槽公式:干设计就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别人叫咱设计师,实际上就是画图工!其实“画图工”这词在外人眼里也没那么不堪,外人会说“好歹你会画我不会画”,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画图工”就意味着设计这个圈子里你还只是个崽儿,前途?还八字没一撇呢。一句“画图工”就能勾起年轻人对职称、考证、晋升的焦虑,他们大多很克制,只会在发出一声叹息后继续加班。年薪骤减和“画图工”都是对设计师的残忍打击,区别只在于前者是物理攻击,后者是魔法攻击。

1、为什么“画图工”会让设计师焦虑?

因为设计的尴尬处境。设计院在甲方、施工、深化、审查等单位组成的漩涡里焦头烂额,协调工作笨重缓慢,信息互通经常断裂,总之费力不讨好,就这还常常要为了拉项目主动降设计费,实实在在的项目食物链底层,没有高端逼格和高薪,设计师也就没有体面,处处受制于人,点头哈腰,自然也就焦虑了。疫情、房地产市场降温更是让这种焦虑雪上加霜,之前或许只是不体面地挣钱,现在更有可能是既不体面,也不挣钱,甚至还要倒贴,于是行业内哀鸿遍野,无不感叹这次轮到设计行业“救亡图存”了。

2、设计院的日常到底有多重?

设计院里面有一种普遍偏见,那就是结构工程师怕出事搞设计都很保守。所以搞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要求提供各类设备机房的具体荷载,设备提资料和荷载规范那个大我就按那个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再谨慎也有翻车的时候。某个项目土建完工以后,现场反馈厂家提出的设备荷载就发现了问题。项目一共四个有UPS的机房;第二项和第四项经核查,预留荷载满足厂家提资。有问题的是消防控制室和运营商接入机房。运营商接入机房以前按7kN/m2预留,现在变成了15kN/m2。多方确认才知道是土建完工以后甲方把这里从预留设备间改成了放电池的UPS间。咋办呢?通过验算楼板冲切,再把均布荷载替换成局部荷载验算梁板配筋,确认原有结构强度满足要求。

比较奇怪的是消防控制室。按以往的经验一般预留荷载5kN/m2即可,现在设备也提到了15kN/m2。蛋疼的是电专业确实按15kN/m2提资,但是结构设计师直接判定电专业提错了,没有按提资料来做结构设计。

后面只能查设备图纸,一查才知道原来硕大无比的消防控制室这么空旷。整个机房只有左下角4套电池组。电专业的同事把这4套电池组在投影面积上的重量当做整个房间设备荷载提给我们了。咋办呢?要求做个槽钢底座完事。

看来以后收到设备专业提资要问清楚,不然就闹笑话了。

3、设计的悲哀

设计在工程建设行业逐步走到了最底层,没有所谓的核心技术,没有强大的资金流量,没有灵活的经营策略,加上不断的加强的行业内卷,这个行业感觉后期应该会被施工企业或者平台公司吞食掉,或者是自己做大做强走EPC设计牵头的总承包模式,平台公司请来作咨询机构,有能力的成立自己个人品牌的工作室,以咨询为主,作业主单位的智库。目前现状是收费不理想,前期投入人工和其他投入不能计费,项目随时可能停摆,特别是市政项目的投入风险巨大,这个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敢投入,但各方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形成了死循环,太难了!

最近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一套被网友戏称为“一键成军”的陆军解决方案——军贸合成旅,小到车辆装备,大到指挥中心,士兵直接“拎包入住”,配置丰俭由人,从重型到轻型应有尽有,同时还包通讯链路、导航系统和无人机网络搭建。这个概念给设计行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方向,也就是数字化、高端化、精品化。

传统设计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能力欠缺,只能做施工图设计的低价值业务;

二是缺乏精细化的设计能力,无法胜任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工作;

三是没有高附加值,只处在执行层。这三点问题就导致设计行业只能处在食物链的底端,发挥不了应有的咨询功能,只能画画图纸打打工,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跪着要饭的”。

基于合成旅的概念,设计数字化转型可以做哪些尝试?

首先就是工具升级,今年设计行业有个新闻,首套机器人设计施工图通过官方审查,这让很多设计师非常抵触,这或许可以称为“设计界的砸毁机器运动”。施工图绘制附加值低,程式化高,本来就适合AI设计,与其说是抢了同行的饭碗,倒不如说是某些同行真的被困在流水线里,有哪个士兵会抵制无人机代替活人去战斗?至于AI代替了人工设计之后设计师该做什么,人工审核、项目对接、成本优化、设计深化,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机器替代人来做脏活累活,人只需要给机器把关。有了工具升级基础,设计师就能从繁重的图纸计件工里解放出来,富裕出来的精力可以用来参与方案设计、概念设计,从体力劳动上升到脑力劳动,还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参与项目咨询工作,从打下手升级为技术把关。相比于学院派的哲学建模,人们更倾向于直观的认知升级,所以从工具升级带动认知升级是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等行业接纳数字化工具并有效运用起来,设计师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明晰了,这个方向绝对比“画图工”更体面,更有价值。现在很多厂商都在从工具端入手为设计提供产业升级的解决方案,比如广联达的数维设计平台,通过云+端平台建立项目各方的数据接口,保证数据全过程无损传递。设计、施工、算量一体化,保证项目过程中智能优化做法和成本。基于正向BIM,平台可以实现二三维互通,同时最大限度尊重传统设计师的设计习惯,将BIM化转型的学习成本降低。更加“黑科技”的是,通过数字化平台的规范库,设计过程中能够智能识别违反强条的设计内容,保证出图质量,降低审核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图秀秀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关于我们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图秀秀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3003585号-6 )